懂你所需,做你所想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智慧文旅助力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智慧文旅助力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发表日期:2024-08-06 16:03文章编辑:投石科技浏览次数:0

  摘要:将虚拟交互技术与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相结合,服务于社会,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探索基于虚拟交互技术的智慧文旅产品开发,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艺术与创新科技融合创新赋能文旅产业升级,使传统运河文化催生出新的服务、业务和模式,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活态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智慧文旅;虚拟交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VR应用的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活态化研究”(2021SJA07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魏砚雨,硕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设计及跨领域创作。
     孙峰峰,南京投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会展设计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会展策划。

  一、引言

  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密度大,但资源种类越丰富,越容易同质化,大多缺乏独特品牌形象的目的地不具吸引力,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VR交互在探索和研究中与各种最新科技相结合,使VR交互产生无限可能。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虚拟世界快速发展,实现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传播环境与现实生活环境互通共存,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这种虚拟交互背景下的大运河文旅融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整个网络空间以及众多硬件设备和现实条件,通过AR、VR、3D等数字技术的支持,可以建立一种持续的,能被分享的虚拟交互展示空间。把握数字化机遇,实现数字展示和交互体验,打造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创造+展示+社交+娱乐+交易”的虚拟交互环境,构建运河文化数字应用生态,可以更好地推动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运河文化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大运河作为举世闻名的人工河道,是典型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所在地文旅发展是无价的。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遗产景区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何增强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吸引力是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之一。

  文化遗产所在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不仅直接来源于文化遗产本身内涵和形式,还源于游客的体验感。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一些外在属性或营销模式也影响着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增强文化遗产地的吸引力,可以通过打造文化遗产所在地形象定位和选择合适的互动传播等方式。文化地标是遗产旅游独特性的一部分,在提升城市身份,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辨识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有吸引力和功能性的文化遗产体验方式则决定了游客的体验感。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河段总长325公里,其中包含6段遗产河道、22个遗产点,也是江苏高品级旅游资源的集中地。打造文化地标可以帮助我们创建更有效的在线营销策略和更强大的竞争形象。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分析,可以发现物质遗产在网络内容中的影响力最大。因此,水闸、河道、历史文化街区等都得到了广泛推广,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对于后人保持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和谐性与真实性至关重要。除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个园古建筑群、苏州山塘河历史文化街区、无锡惠山古镇景区、镇江西津渡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环境外,其他不少文化遗产景区接待游客数量不足,知名度不高。

  从对物质遗产的保护到对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有着紧密联系与交融。例如苏州古典园林是物质遗产,昆曲是非物质遗产;苏绣作品是物质文化,但苏绣传承人的苏绣技法及其艺术传承和创作构思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为了实现大运河文化活态化发展,除了开发传统的旅游景区外,还需要从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补充,创新开发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文旅数字化转型——智慧文旅

  《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大数据报告(2021)》中指出,近年来文旅资源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有了长足进步。数字化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迎来了新机遇,直播带货、线上云游、新媒体营销等形式成为文旅行业的创新突破点,推动文旅行业的创新发展。“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需要借助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产品、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体验享受,增加线上场景客流量,实施线上线下全渠道模式,推动产品服务、应用场景、营销技术等创新。”[1]把握数字化机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推动数字文旅发展,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智慧文旅”也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利用数字科技,为管理者提供景区辅助规划、安防监控、人流监控、设备实施管理、应急指挥调度、景区环境监测;为游客提供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及高效、可视化的景区现况。

  (一)全面网络化是“智慧文旅”转型升级的基础

  如今国内5G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普及阶段,网络速率、容量得到极大提升,时延也得到改善,为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人们社交提供全面互联和交互的可能。旅游景区、运河沿线文化基地等5G网络覆盖水平提高,5G网络基站、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数字化转化是“智慧文旅”转型升级的核心

  数字文旅不应只是将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而是要发挥数字技术助力作用,进行数字产品开发和智慧文旅建设,持续深挖文化价值,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提升文旅产业服务质量,打造数字文旅全产业链。

  智慧文旅产品开发可以通过对多种形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资料等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展陈和传播,将传统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文旅资源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展示文化和旅游资源,让游客进行在线参观与浏览,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而利用图像、VR/AR、3D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手段,整合不同类型的文旅资源,开发全新的数字化体验产品,实现数字化转化才是“智慧文旅”转型升级的核心。通过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能导航等新型旅游服务,实现资源互融互通,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文化价值的呈现,推动“智慧文旅”的转型升级。

 

  四、虚拟交互打造智慧文旅新体验

  智慧文旅将新媒体技术与文化遗产旅游相融合,在不同的文化遗产旅游中打造出合适的、具有趣味性的智慧文旅产品,以“数字艺术+创新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升级。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行业,也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催生出一批数字化新产品和服务。如2018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敦煌诗巾”数字创意活动,用户可以通过专属小程序设计自己的专属敦煌丝巾。小程序中提供了敦煌壁画中较具代表性的八大主题元素和200多个壁画细节元素,供用户任意组合、设计,在完成自己满意的DIY设计后,可在腾讯文创平台下单定制实物丝巾,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中,成为新时代的敦煌数字供养人。

  近两年疫情防控加速了旅游行业突破传统经营方式,利用数字科技挖掘线上消费增长点,VR全景游、数字博物馆、云旅游等智慧文旅产品纷纷上线,加快了文旅数字化转型步伐。虚拟现实与现实增强等技术可以为游客带来更加真实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开发文化遗产虚拟交互体验项目,将真实的文化遗产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虚拟到体验游戏中。运用强大的交互功能,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展示和交互体验,游客可以领略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交互展示平台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体现智慧文旅创新优势,形成数字化新型文旅产品,打造智慧文旅创新体验。

  (一)虚拟交互体验实现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传承创新

  1.打造虚拟交互展示。通过数据化、网络化、智慧化,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进行虚拟交互展示开发,在利用中保护。利用数字科技改造传统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形式、社会形态,通过可定制和可上传下载提供的信息,满足用户不同的交流需要,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更详细地收集资料,更好地学习、传播、活化利用,实现一种虚拟交互展示。挖掘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结合新思想、新技术、新创意,形成文化再生性保护。既可以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永续载体,又能在疫情防控需要下提供安全游览选择。

  2.形成活态化传承。通过文化遗产虚拟交互展示应用,在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活动中形成“全过程”活态化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突破传统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播范围,使大运河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用户可以“在线”互动体验的文化活动。将文化遗产产品从单一的手工艺品、表演节目、民俗活动演变为“全过程”产品,对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扩容、迭代、提升,充分满足“全过程”文化遗产产品的设计、互动、传播等方面需求,如体验课程、沉浸式体验项目、文化民宿体验、文化遗产游学线路等。一方面完成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提升大运河江苏段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用户了解大运河文化,在互动体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参与对江苏段文化遗产的创造和创新。

  3.构建数字应用生态。通过虚拟交互项目应用,建立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数字应用生态,利用数字技术“擦亮”千年运河的“金名片”,提升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注重完整保留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形式、保持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能力,同时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活动提供资源和内容。通过全民共享,在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大运河文化数字应用生态,形成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之间应当是相互支撑和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发挥智慧文旅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作用,以重构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虚拟展示与体验新生态,建立更为包容、连贯、共享的活化传承路径,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对传统的大运河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开发智慧文旅产品,使用户能够在体验中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大运河文化的价值内涵,在互联网的跨境融合、互联互通和开放中实现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虚拟交互体验实现大运河江苏段的文旅融合

  1.利用虚拟技术实现大运河江苏段文旅融合活态发展。将VR技术与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艺术与创新科技融合创新,为传统旅游行业催生出新的服务、业务和模式,为消费者创造更好服务体验,助力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2.虚拟交互体验为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文化传承需要社会化传承,旅游需要更多人参与,尤其是年轻群体。而虚拟现实技术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活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和途径,成为更加适宜在年轻人之间传播的载体。

  3.“在线”与“在场”相结合的文旅环境体现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和旅游创新融合。将虚拟交互技术应用于大运河文化活动,文旅活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真实生活空间的融合,提供一种创新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旅游实践、体验和消费路径,成为人们生活化的文化实践活动和在线旅游行为。

  通过大运河江苏段虚拟交互体验项目开发,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大运河文化活动,有助于开发新型文化旅游内容,提升文化旅游的内涵,拓展江苏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坐标。实现文化传播和传承,形成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三)虚拟交互体验产品开发实践——“惠山泥人”数字体验

  通过对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的实地走访和文献研究,着眼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代表的江南文化,分析选取适合VR交互体验的文旅项目。其中无锡惠山泥人雕塑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惠山泥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制作,以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为料,其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极佳,适用做“捏塑”。

  惠山泥人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趣味盎然,具有自身吸引力和辨识度,不少游客对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也十分好奇。因此,游客可以在惠山古镇体验制作泥人,要经过选泥、制培、塑造、阴干、着色、保存,根据喜好来制作自己喜欢的泥人。体验过程中需要体验者有耐心,常出现泥人捏造成型不易控制、需要时间等待制好的泥人阴干、用水粉上色失误等情况,无法刻画造型细节,从而使作品留有遗憾。

  通过对游客的体验感分析,在前期“金坛面塑”体验项目产品基础上,进行惠山泥人雕塑进行虚拟交互体验开发实践。

  1.可视化。体验制作过程效果可视化,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用户可根据作品效果实时修改调整,捏、塑、喷色、上色全程可视化(如图1)。在数字虚拟体验中无需考虑选泥、制培、阴干,可以通过数字产品提供的工具完成塑性,刻画造型细节,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

  2.趣味化。可以虚拟互动场景,交互体验设计个性化、艺术化、趣味化,将数字互动技术和游戏化元素加入到体验产品开发中。从体验的角度出发,用户可以根据自己设计制作个性化作品(如图2),让虚拟体验的趣味化。从互动的角度出发,尝试为用户提供展示作品的交流平台(如图3),为用户构建体验交流互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让用户在互动交流中了解无锡文化遗产“惠山泥人雕塑”的历史、艺术特色、制作方法,体会文化的魅力,带动大运河文化活态化发展,同时提高文化遗产景区的吸引力,刺激游客的文旅消费。

  3.未来化。畅想体验产品的未来和可能性,打造科技感更强的交互体验产品。通过人脸识别、可穿戴设备、动作捕捉、硬件外设等,利用Unity 3D的Kinect体感交互引擎或处理,进行虚拟体验的交互系统研发,通过文字或语音引导,用户可以通过手柄或手势交互进行简单的泥塑体验。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类互联网平台开发的文旅功能和产品,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赋能和效益提升作用。现在国内外短视频非常流行,这些视频的出现也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宣传和开发内容,代表文化传播和旅游现状。其网络内容可以为潜在游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优化目的地选择、探索旅游路线、改善旅游服务。未来智慧文旅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根据文化遗产类型和游客动机偏好,为潜在游客提供不同的旅游线路的需求。

  未来大运河文旅开发可以从运河遗产地的角度,研究文化遗产所在地的营销传播对在线目的地形象、游客访问意愿和重游的影响,探索利用短视频营销和在线平台对文化遗产吸引力的影响,根据游客体验感进行智慧文旅项目开发。

 

参考文献:
[1]张苗荧.加快数字化转型做大做强数字文旅产业——数字文旅并非仅仅把数字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而是强化文化对旅游的内容支撑,发挥数字技术助力作用,实施数字产品规模化生产、质量提升和价值挖掘,打造数字文旅全产业链[N].中国旅游报,2021-11-09(003).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投石科技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news/gs/1274.html
相关新闻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

摘要:将虚拟交互技术与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相结合,服务...

日期:2024-08-06 浏览次数:0

投石案例:2024人工智能出版...

随着AIGC技术的迅猛跃迁,出版业正站在变革的浪尖,机遇与...

日期:2024-07-31 浏览次数:10

南京投石参加“2024国家对...

为进一步展示南京市对外文化贸易的工作成果,扩大企业的...

日期:2024-07-31 浏览次数:12

孙峰峰:江苏省艺术基金艺术...

2024年7月23日-25日,为期3天的《机械艺术装置综合设计...

日期:2024-07-31 浏览次数:11

孙峰峰: 2024年江苏省高等...

2024年7月24日上午,202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

日期:2024-07-31 浏览次数:10

投石助力健力宝2024AI乐动...

2024年7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青年网、健力宝联合主办,投...

日期:2024-07-23 浏览次数:13